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案(通用2篇)
小學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計劃旨在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學計劃包括強化學生干部建設,開展德育和法治教育活動,深化愛國教育,重視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心理健康指導。課程設計圍繞學生生活,強調活動導向和靈活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與思考能力。教學內容涵蓋校園生活、祖國認知、自然體驗和家庭責任等多個方面,通過實際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計劃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教育環(huán)境,結合當地實際,提升教育實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小學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計劃 1
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本學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制定如下:
一、強化學生干部的建設
班級學生干部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幫手,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班級管理中,是提升班級整體氛圍的關鍵。我們將每月召開學生干部例會,指導他們的工作并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我希望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成為班級管理的小主人。
二、開展德育系列活動
1、利用晨會和班會的時間強調《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意識到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恰當的。我們會設立“值日班長”,專門負責監(jiān)督班級的日常行為。班主任將在每天放學前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對表現不佳的學生給予即時指導,強化德育教育。
2、加強法治教育。我們將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開展系列法制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3、深化愛國教育。要加強對學生“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利用德育基地和豐富的人文資源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4、重視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我們將從日常行為管理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守紀意識和良好習慣,從基礎行為抓起,使他們自覺地遵循規(guī)范,確保行為規(guī)范合格率達到100%,品德優(yōu)良率不低于99%。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非常重要,我們將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適應社會生活。
6、進行主題教育。圍繞重大節(jié)日和紀念日開展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每個月我們都會設計不同的主題活動,如“行為規(guī)范宣傳周”、“學雷鋒、樹新風”、“向革命先烈學習”等,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三、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加強班級建設
我們將美化班級環(huán)境,讓班級空間既美觀又富有教育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動手能力。
課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將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通過具體的活動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
教育一年級學生不僅需要理論說教,更要通過生動的故事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在這一學期,我們將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小學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計劃 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步入校園,他們在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方面都顯得較為稚嫩。希望通過本冊教材的教學,幫助他們逐步成長為熱愛生活、樂于探究、品德優(yōu)良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旨在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法治觀念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它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
1、圍繞兒童的真實生活整合學科內容
教材的編寫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或法律條款,而是從孩子們的生活出發(fā),整合和融入他們的日常體驗,使學習主題與生活緊密相連。
2、加強教材的生活指導功能
教材旨在“以兒童的生活為起點,促使他們實現更高質量的生活”作為貫穿始終的理念,圍繞“如何幫助兒童提升判斷、選擇和適應能力,并追求個人幸福和社會的價值”的教育主題,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讓學生感受生活之美,激發(fā)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引導兒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培養(yǎng)其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多樣化的個性。
3、以活動導向的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推進活動型教學,教材設計摒棄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重新圍繞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組織,強調以“學習過程”為核心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實現情感態(tài)度、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的有機統(tǒng)整。
4、保持教材的靈活性和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的內容都選擇了廣泛適用的活動素材,鼓勵師生在教學中參與進來,從而使教材成為活動的指導工具。讓不同地區(qū)的自然、人文資源、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融入課程資源,留出空間供師生進行二次開發(fā)。
三、教學總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基礎,旨在培養(yǎng)學生能夠積極、健康、安全地生活,具備責任感,充滿愛心,善于思考與創(chuàng)造。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上學的快樂
1、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成為小學生,懂得禮儀、守秩序,遵守學校的日常規(guī)范。
2、幫助學生熟悉校園生活,學習如何利用學校資源解決問題。
3、引導學生體味學校生活的樂趣,培養(yǎng)對上學的喜愛。
第二單元:我們的祖國
1、認識國旗、國徽,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2、了解10月1日是國慶節(jié),感受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
3、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祖國的祝福,增強國家意識。
第三單元:秋天的魅力
1、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發(fā)現和表達秋天的美好。
3、在秋天的活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享受當下。
第四單元:心愛的家
1、讓學生意識到家庭的責任,懂得自理和參與家務。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執(zhí)行力,通過堅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yǎng)良好品質。
3、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學會感恩與關愛他人。
第五單元:歡樂的冬季
1、體驗冬季活動的樂趣,增強身體素質,磨煉意志。
2、觀察冬季的特點,培養(yǎng)探究精神,積累相關知識。
3、感受到集體活動的樂趣,主動參與新年慶?;顒?。
4、了解冬季健康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五、教學措施
1、通過通俗易懂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創(chuàng)造適合的活動環(huán)境,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結合實際培養(yǎng)兒童的品德和探索精神。
3、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教材,將當地實際與課程結合,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六、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周 探索我們的學校
第二周 小學生的日常
第三周 學會遵守交通規(guī)則
第四周 認識國慶節(jié)
第五周 感受祖國的美好
第六周 慶祝國慶活動
第七周 走進秋天
第八周 秋天的發(fā)現
第九周 體會家庭的幸福
第十周 我的小家
第十一周 期中檢驗
第十二周 快樂的冬天
第十三周 冬季的樂趣
第十四周 新年的希望
第十五周 過新年慶祝活動
第十六周 給新年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