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案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探索能力,以實現(xiàn)手腦協(xié)調的共同成長。本學期的課程目標包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良好的信息意識、掌握必要的信息處理能力,并引導其健康使用信息技術。教材為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術》第一冊,涵蓋7課及17課時,重點在于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鼠標操作、圖形繪制及圖片處理技巧。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差異,教學措施包括明確學習目的、嚴格要求、增加趣味性、采用探究式教學和合理座位安排等,以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融匯了知識性、操作性、實踐性與探究性的基礎課程,因而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探索能力,以實現(xiàn)手腦協(xié)調、共同成長的目標。本學期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為:激發(fā)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積極性,樹立良好的信息意識,掌握必要的信息處理能力,養(yǎng)成健康負責任的使用習慣,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學習和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只有建立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fā)出強大的學習動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繼續(xù)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所發(fā)布的《信息技術》第一冊,共包含7課及17課時。由于本學期較長,因此將下學期的第一課《認識鍵盤大家庭》提前到本學期進行教學。這8課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理解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熟練掌握鼠標操作技巧;了解畫圖界面;運用常用畫圖工具繪制簡單圖形;掌握對圖片進行復制、移動、翻轉等處理技巧;學會在不同的畫圖軟件中復制粘貼圖片;綜合性處理圖片。教學重點在于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理解、鼠標的雙擊操作、文件的保存及打開方法、曲線工具的使用、以及圖片的復制與處理等。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冊教學內容,學生需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信息的定義及其傳播方式
2、識別計算機作為處理信息的工具
3、了解計算機,掌握開關機操作
4、熟悉Windows桌面及圖標、任務欄、開始菜單、鼠標指針等基本概念
5、認識鼠標和鍵盤,掌握鼠標的基本操作技巧
6、啟動畫圖軟件,了解畫圖窗口的構成
7、掌握各類畫圖工具的名稱與使用方法,學會使用直線、橢圓、矩形等工具
8、理解撤銷和清除操作的方法
9、初步學會文件的保存技巧
10、掌握橡皮工具的使用
11、初步學會曲線工具與放大鏡工具的運用
12、學會按指定位置保存和打開文件
13、運用選擇工具進行選擇
14、掌握圖片的移動、復制、翻轉處理方法
15、學會在不同畫圖軟件之間復制圖片
16、掌握圖片的縮放技巧
17、學會文件的另存為操作
18、熟練運用移動、復制、翻轉與縮放等圖片處理技巧
19、充分掌握各種畫圖工具的使用方法
20、認識鍵盤,了解操作規(guī)范
21、掌握基本鍵位的指法
22、能在記事本中輸入文字
23、熟悉回車鍵、退格鍵及大寫鎖定鍵的功能
三、學情分析
本計劃主要針對三年級的學生。由于我們學校位于農村中心,許多學生是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以前并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因此大部分學生處于零基礎階段。而另一部分學生因家庭條件較好,早早接觸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對較為熟練,但也有不少學生習慣于玩游戲,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出現(xiàn)較大差異。
四、教學措施
學生的興趣并不足以保證他們能夠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為了幫助學生系統(tǒng)了解信息技術,計劃采取以下措施:
1、引導學生明確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2、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教師需認真?zhèn)湔n,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以確保課堂40分鐘的高效利用。
3、加強復習和鞏固學習內容,增加學習材料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結合自主學習和師生示范等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5、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采取合理的座位安排,進行好壞搭配,每組設置組長和副組長,促進同學間的互助學習,及時對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與評價,并通過獎勵措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